误打误撞地进来了。
慵懒的下午,
很好的阳光。
 
 

猫猫闲聊:关于大中至正

大中至正,本来的意义是极为公正,不偏不倚。

出处,博友伯成博克说得对。“中正”二字,原见于《易经?乾卦?文言》:“大哉乾乎!刚健中正,纯粹精也。”儒家学者特别是宋明理学家对“中正”做了很多解释,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标准。

宋代张载《张子全书》有《中正篇》,其中说:“中正然后贯天下之道,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。盖得正,则得所止;得所止,则可以弘而致于大。”又说:“大中至正之极,文必能致其用,约必能感其通。”

宋代邵伯温述其父邵雍之学的《易学辨惑》也说:“自伏羲已来,大中至正之道,昭昭然具在《易》中。”邵伯温称他的父亲的《易》学,受之李之才,之才受之穆修,穆修受之陈抟。陈抟宋初人,传象数之学,著有《指玄篇》,讲的是导引和还丹等学问,儒家的《易》和道教学说融合在一起了。

不过,历来“大中至正”还是和儒家的政治学说关联密切。宋代党争激烈,所以臣下屡次向皇帝建议:“惟大中至正之道可以常行”(《宋史全文》卷二十六上)。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九十八记载:南宋高宗绍兴六年二月,尚书金部员外郎陶恺当面批评宋高宗说: “陛下未能建大中至正之道,未能平党与,未能修政,未能用人”,触动了皇帝的疮疤,所以被赶出朝廷,出任地方官去了。

因此,“大中至正”原是儒家经典中的常语。

明·王守仁《传习录》上卷:“不知先生居夷三载,处困养静,精一之功,固已超入圣域,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。”

其中刚好嵌入了蒋介石的名字,同时王守仁(王阳明)又是蒋非常崇尚的明代理学家。

至于王阳明算不算理学家,不是这篇小小闲聊能解决的问题,请看侯外庐、邱汉生、张岂之主编的《宋明理学史》。

台湾民进党当局要把牌坊上的四个字改为“自由广场”,同时把原来的从右向左读改为由左向右读。台北市政府表示反对,但是台湾“教育部”坚持改造,并于今早开始的三天内动工。

今天早上出门前,看到凤凰卫视里在播出台北中正纪念堂前的情况,蓝绿双方群众都自发在那里集结,还有当初倒扁的红衫军也到场了。反对拆除“大中至正”匾额和支持拆除的群众相互对峙,情形混乱,警察在其间如无头苍蝇一般乱撞,防止发生激烈冲突的场面。许多名人都到场发言了,包括蒋孝严。看来很乱啊。

中新社的照片,说有版权问题不许转发,所以下面发几张当初猫猫拍摄的大中至正牌坊。

猫猫闲聊:关于大中至正 - 懒猫悠悠 - 懒猫悠悠的博客

.

猫猫闲聊:关于大中至正 - 懒猫悠悠 - 懒猫悠悠的博客

.

猫猫闲聊:关于大中至正 - 懒猫悠悠 - 懒猫悠悠的博客

06 Dec 2007
 
评论